技术文章

Technical articles

当前位置:首页技术文章一氧化碳气体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对比:电化学vs.半导体vs.红外

一氧化碳气体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对比:电化学vs.半导体vs.红外

更新时间:2025-07-24点击次数:128
  电化学传感器
  基于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,核心为工作电极、对电极和电解液。一氧化碳在工作电极被氧化为二氧化碳,释放电子形成电流,电流强度与浓度成正比。其优势在于高灵敏度(检测下限可达1ppm)、线性输出和快速响应,且成本较低。典型应用包括家庭燃气报警器、工业安全监测及便携式检测仪。但需注意电解液挥发导致的寿命限制(通常2-3年),且易受硫化物等干扰气体影响。
  半导体传感器
  以二氧化锡(SnO₂)等金属氧化物为敏感材料,通过气体吸附引起的电阻变化检测浓度。一氧化碳吸附后,半导体表面电子密度增加,电阻降低,变化量与浓度相关。其优势为成本低廉、结构简单,适用于消费级产品(如智能家居报警器)。但缺点显著:选择性差(易受乙醇、氢气等干扰)、稳定性不足(湿度/温度变化导致漂移),且需定期加热清洁以维持性能,寿命较短(通常1-2年)。
  红外传感器
  利用一氧化碳对特定波长红外光的吸收特性(如4.6μm波段),通过测量光强衰减计算浓度。其核心为红外光源、气室和探测器,采用双波长设计消除环境干扰。优势包括高精度(误差<±2%)、长寿命(>5年)、抗干扰能力强,且无需定期校准。但成本较高(是电化学传感器的3-5倍),体积较大,多用于工业过程控制、环境监测等对精度要求严苛的场景。
  总结:电化学传感器综合性能,适合大多数民用和工业场景;半导体传感器适用于低成本简易应用;红外传感器则定位于专业市场。